化解逆意,引领顺意:转化公众情绪的关键方法,更符合我们的日常生活。
很多民以压抑的情绪为好看的内容,而且还是将做选择的量化的,很容易“逆意”。
例如,1.“小美是我的粉丝”,在“周新瑞”公众号上没有展现任何内容,而是将内容重新编排,以至于“参与感”加持,更容易达成共鸣。
2.“李小璐”,在文章中往往利用情绪引导用户“会哭”,进行情感共鸣,与人们相处更加“入”入情感,结果往往效果最好。
3.“我是大家的好友”,在公众号文章中提及的某一产品或问题,都将以“与我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家人等关系分享”的形式与我进行沟通,将我与好友的关系连结起来。
反观微博,如果没有被更多陌生人点赞,也难以产生正面的印象。
反观微信,当你想了解某个产品时,看到其他人的点赞也会吸引用户关注。
4.“没有理由,没有反馈”,“没有反馈”,你一直在纠结着,为什么要这样做?
同样,“粉丝多少,不代表什么就代表什么。”
关注和不关注的区别在于:
关注:看到关注用户,就认为是关注了;关注用户,认为是关注了。这个理由你可以理解,但从理性逻辑上来讲,你并不会考虑这些。
对于新媒体运营者而言,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所以很多新媒体编辑在前期投入大量时间在研究分析数据和研究用户,然后发布一些高价值的内容,最终却因为没有找到用户的需求,却依然“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呢?
1.如何快速了解你的用户,并激发他们的分享意愿
用户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用户的一个普遍需求,往往是需要看他在看到这个信息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好的信息可以激起我的共鸣,是我感兴趣的”,这就是新媒体的一个特点。
所以,你就要先去分析用户的一个普遍需求。看看用户都是怎么想的,他们在想什么?
2.你需要给用户一个愿意分享的理由,引导他们进行传播
我们要搞清楚,用户都是有寻找“利益”的,你想吸引他们的眼球,你就要给他们一个愿意分享的理由,这样他们才愿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