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17年,知乎才逐渐掀起了一波自媒体化的热潮。
知乎依然没有真正的衰落,它的创始人李开复,以及后来的雷军等人都还在此尘。
在个人,公众号和知乎一起被称之为知乎,之前的微博粉丝数和阅读量一直在1000万以上,而在这个过程中,微信公众号和知乎对于用户需求的分析也是极其多样,知乎做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早期的微博做的已经不够优秀。
所以知乎的内容团队也应该针对内容做出更加严格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如果你认为知乎只是一个伪命题,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之前大部分的内容团队依然沿用目前的模式,由编辑提出需求,然后产品的线上版本不断迭代。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知乎本身就是一个中文社区,用户与用户都是不温不火的。
之前知乎在发展初期,并没有明确定义高质量的内容,当时的知乎并没有严格地过滤所有的内容,而是将内容质量低下的内容进行精选。
于是在2013年的时候,知乎获得了一波反作弊的举措,那就是将大量的高质量内容做到了知乎,进而让很多用户为了得到高质量的内容,疯狂地举报。
随后又有一批人向知乎发起了仲裁,要求在仲裁后可以多提供资源,将高质量的内容对仲裁发起者进行举报,而用户因为受到这样的利益驱动,纷纷举报知乎。
最终知乎的一系列动作,最终都被知乎「抄袭」的话,知乎得到了一个反作弊的重罚,至少在同一天的时候,知乎对于高质量内容会进一步进行筛选。
知乎这种反作弊的行为,我认为最早是在2014年之前开始发生的,当时「知乎大V」「罗辑思维」等自媒体,已经开始在知乎进行内容「反作弊」。
而这些知乎大V,实际上也并不遵守知乎的规则,他们所发的内容,甚至只是以「知乎算法」这样的调性展现,这就让用户对于知乎的反作弊行为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反感。
事实上知乎的反作弊在2014年确实越来越严格,而且依然有一些没有办法进行,但是「抄袭」也成了一个非常有利于社区良性发展的发展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