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产业链招商,实现产业集聚化
产业链主要基于每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元化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行业招商是基于不同产业链划分的招商方式。
产业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具有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存在着大量的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集群化生产有利于吸引上下游企业,推动产业链发展。
产业链之所以能持续发展壮大,并对资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赢城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产业群有利于培养专业化的供应商。其次,产业群内的企业共享劳动力市场。再次,产业群内易于产生知识溢出。
产业群的外部规模经济特性,为行业平均成本的降低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基础,这表明单个企业受益于其所在产业规模的扩大,这就为产业群的形成和扩张提供了潜力,也为后续资金的进入提供了机会。
显然,一国或地区利用产业群来吸引外资,既可获得更多数量的外资,也可以引导资本的投资方向。
成功实现产业链招商的关键在于要明确产业园区是否已有产业链、优劣势在哪、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支撑条件是什么,等等;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当前产业链招商的重点、主体、载体、服务等,达成产业集聚、功能转型、综合环境优化的目标。
首先,赢城咨询认为要转变招商观念。
应以产业链招商为重点,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及产业园区实际,全面分析现有产业链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与劣势,抓紧研究和制定切合产业园区实际的产业发展“蓝皮书”,围绕支柱或优势产业、产品制定产业链发展规划,推出产业链招商项目,加速现有产业的链化延伸、补缺,做大规模,做优配套,集中投入,逐步提升产业园区的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
同时,加大产业园区产业链招商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让国内外投资商明晰产业园区的产业政策、特色和走向。
其次,因地制宜,制定招商政策。
各级职能部门应密切关注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转移的趋势,国家产业战略变化及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招商环境变化等,结合本地区现有的需求可能、市场发育、产业发展在人才、技术、投资、组织管理等放面具备的要素条件,以及政府在财政、配套、服务、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能力,以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产业链招商考核机制及措施,确保产业链招商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再次,锁定重点,创特色产业。
1,要大力促进现有产业的有机联系。招商政策的重点应放在有效推动地方产业网络整合,提高企业产品、技术的关联度等方面,为实现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奠定基础。
2,要切实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要有针对性地布点、规划和建设好现有的大项目,为产业链伸展预留充分的空间,充分释放大企业对产业链的规模带动作用,提升区域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
3,要全方位培育产业链招商主题。重点骨干企业可通过项目合作实现并购嫁接;外资企业可通过增资扩股扩大生产规模;外资企业可通过订单共享联动发展;私营个体企业可通过出让股权,连锁经营。
4,要提升产业环节配套衔接。多渠道做好国外大企业本地化与本地企业国际化相结合的工作,切实促进大企业在集群中与产业价值链中的中小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发挥其在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以提升技术延伸产业价值链,消除大企业核心技术“空洞化”隐患,促使品牌企业变成品牌产业,实现大中小企业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集群集聚发展态势。
最后,建好载体,完善配套服务。
1,要按照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集约化要求,搞好产业规划和产业功能布局,整合资源,协调发展。
2,要注重强化产业组织及服务创新。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中心、现代物流网络、信息化网络,这样既能形成整体优势,又能建成发挥个体潜能的新型产业组织和产业服务体系。
3,要建设产业链招商服务体系。围绕优势产业,整合科研机构及其资源,构建产业链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平台、行业协会等,积极引进或建好采购促进中心和第三方质量认证机构,推动跨境采购本地化,并大力发展与产业链相配套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产业链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4,要针对不同产业用活链招商。如:工程机械、交通设备等制造产业应利用终端产品和核心产品优势,吸引配套企业投资落户;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应立足自身优势,以组团式吸引投入;资源性和服务性产业应立足于引进优质企业或项目等。
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及其之间的关系-商业模式名词解释
【转】
012供应链
是操作层面的概念,对象是服务和产品,是企业在价值链和产业链已经确定的基础之上,对服务和产品的研究。
013产业链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的范畴,是产业分析领域里的常用术语。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如大数据产业链,锂电池产业链全景图,物联网产业链等等。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中。
依据迈克尔·波特的学说,每一家企业均位于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一个企业若想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不仅需依赖其内部价值链,还需依赖更大的价值体系(即产业价值链)。
014 三链之间的联系
价值链的串联,构成了供应链的根基。
供应链的串联,构成了产业链的根基。
这三者都曾是有效的经济分析手段。
传统价值链,主要是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出发,致力于为顾客带来更多的价值,体现的是一种效益观。
供应链则是从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出发,通过提升和整合供应商与生产商供应流程的效率,以追求成本最小化,体现的是一种效率观。
产业链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关注产业内上游、下游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从价值角度看,产业链关注于产业整体价值及其创造活动的优化;从供应流程看,它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或服务交付,再到终端消费者的全过程,强调整个流程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因此,产业链体现的是产业整体的效益与效率的结合。
传统价值链是以顾客需求作为出发点,顾客是价值的源头,从顾客流出的需求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经过价值链流程向上游流动到达供应商处;
供应链是以产品或服务的供应作为出发点,产品或服务的供应流从供应商处向下游经过供应链流程流向顾客。因此,二者所表达的流向是相反的,显示出价值链倾向于向下游关注顾客的价值,而供应链则是朝上游关注整合供应商和制造商,以改进效率和降低浪费。
价值链和供应链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只是宏观层面的产业链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产业链从流向来看,既包括顾客需求出发的需求流、信息流沿着产业链向上游移动到达供应商处,同时,从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出发的物流、信息流沿着产业链向下游移动到达顾客,它的链流是一种双向流动
供应链管理立足于生产经营者的角度,以产品的功能和成本为核心,管理过程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对应,都是由企业内部到产业外部顺向连接。试图通过标准化、集约化的批量生产和无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寻求资源配置的最优,通过稳定有序的常规管理,获取规模经济效率。
价值链管理则是基于顾客的价值观,管理的重点是围绕顾客所认知的商品效用,管理过程是由顾客提出需求经中间商反馈到制造者的逆向链接,从商品的个性化和实效性等方面考虑需求弹性的变动,采取“一对一”的单件生产模式和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把顾客的意愿融合在可变的实施互动管理中,从而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