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主张以最少的人工成本
获得最大的外链发布提权效果!

网页测试就是web测试吗?揭秘网络速度检测的运作机制

网络速度测量的原理是什么
互联网上众多在线网速检测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客户端与服务器间的交互响应时间来估算的。仅本地检测才能相对准确,而异地检测几乎毫无参考价值,因为异地检测受时间、地点等因素影响差异极大,加之线路损耗难以预知,其检测结果的可信度极低,甚至有些测速网站对其测试服务器位置秘而不宣,使得上传/下载的数据目标地无法确定,测出的结果自然也就流于形式。

常见网络速度标准下载速率
电信、网通为我们安装的宽带,其本地下载速度是理想的,在正常(注意是正常而非理想)的网络环境下,其下载速度应在标准速度上下20%的范围内波动。以下是几种常见带宽的理论下载速率:
1M标准下载速率是(1024^2)/8=131KB/s
2M标准下载速率是(21024^2)/8=262KB/s
4M标准下载速率是(4
1024^2)/8=524KB/s
8M标准下载速率是(81024^2)/8=1048KB/s
10M标准下载速率是(10
1024^2)/8=1310KB/s
理想的网络速度测试环境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地宽带接入商“良心”程度不同(请原谅使用这个词汇),通常存在潜在的欺诈行为,如节点过多、名不副实、共享带宽等。若节点过多,也是无奈之举;有些地区因距离中心城市或主干网较远,不得不加入多级路由中转交换。而对于说是2M实际上是1M或1.5M的偷工减料行为,也屡见不鲜。

共享带宽也是常见现象,所谓共享带宽,是为了充分利用带宽资源(美其名曰),然后根据概率统计结果,在标准配置基础上增加用户数量。例如:假设100M带宽资源,每人10M,那么应该只能分配给10个人使用;再假设按照概率统计,每天可能有1个人不上网,那么就可以分配给11或12个人使用。心黑一点的可能分配给更多人使用(这已经完全脱离概率的概念,纯粹是在欺诈,这种现象在IDC中很普遍,说是百M共享,可能忙时自己连1M都难用到)。一般共享带宽带来的后果就是你想用带宽时,网速就掉链子。

因此,测试自己的网络速度并非易事,运营商自己的安装测试几乎全部是使用自己的测试服务器进行的,从原理上来说,这个结果的可信度要高一些,尤其是对于大城市宽带用户而言,而越是偏远的地方,可信度可能会越低。

因此,理想的测试环境应该是同城测试,边远用户测试则应更关注异地测试,尽管可信度较低,但也只能如此,因为线路损耗问题对距离主干网用户越远会越加明显。

但同城测试仍有很多附加条件,如测试服务器的网速和稳定性,这两点非常重要。在网上很多在线测试网站,你都无法确认这些服务器的性能及网速问题,只能自己估计。这些测速网站应该会加入一个修正因子,来规避测试服务器本身及周边网络引起的精度问题。因此,其测试结果往往偏差较大,所以有些网站会提示你多次测试,看看平均情况。假如你连续多次刷新去测试,你会发现变化并不大,那就对了,因为这个连续刷新从策略上讲也是有问题的,多次测试样本本应该散列到不同时段和不同测试点上,才会更加准确。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概念是由Google提出的,这是一种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效;“云计算”图书版本也很多,都从理论和实践上介绍了云计算的特性与功用。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这可是一种革命性的举措,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云计算的蓝图已经呼之欲出:在未来,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从这个角度而言,最终用户才是云计算的真正拥有者。

云计算的应用包含这样的一种思想,把力量联合起来,给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使用。

判断是否是云计算的三条标准
什么是云计算
到底什么是云计算?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发现了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到底什么是云,什么不是云,让人很费解。有人讲公有云是云,私有云不是云;还有人说支持虚拟化叫云,不支持虚拟化不叫云,但是Google不支持虚拟化,而我们都认为Google是云;还有人讲有1000台服务器是云,好像999台就不是云。现在有个别高性能计算中心,什么都没变,就是名字改成叫云计算中心啦。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打着云计算的旗号呢?要么赚眼球,要么圈钱,各有各的目的。

作为公众,需要鉴别哪些是真云,哪些是假云。为此,刘鹏教授提出判断是否是云计算的三条参考标准,供大家参考[4]:

作为公众,需辨识哪些是真云,哪些是伪云。为此,刘鹏教授提出评判是否为云计算的三项参考准则,供大家参考[4]:

用户所需资源不位于客户端,而是源自网络
这是云计算的根本宗旨,即通过网络提供用户所需的计算力、存储空间、软件功能及信息服务等。
服务能力具备分钟级或秒级伸缩性
若资源节点服务能力不足,但网络流量增加,此时需平台在一分钟或几分钟内,自动动态增加服务节点数量,从100个节点扩展至150个节点。若能称之为云计算,则需充足资源应对网络高峰流量,哪怕突然出现“贾君鹏”这样的热点。流量下降后,服务节点数量随流量减少而减少。目前某些传统IDC声称也能提供伸缩性,但需数小时后才能提供给用户。问题是网络流量不可预期,不可能等待那么久。
具备相较于传统模式5倍以上的性能价格比优势
看了上述一条,有些人会想,没关系,多配置一些机器,流量再大也能应对。但这并非云计算的理念。我们还有性能价格比指标。云计算之所以成为划时代技术,在于它将大量廉价计算机放入资源池,通过软件容错降低硬件成本,通过将云计算设施部署在寒冷且电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节省电力成本,通过规模化共享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国外代表性云计算平台提供商性能价格比提升高达10-40倍。国内因技术、规模和统一电价等问题,暂时难以达到同等性能价格比,我们暂时将此指标定为5倍。拥有256个节点的中国移动研究院云计算平台已达到5到7倍的性能价格比提升,其性能价格比随规模和利用率提升仍有提升空间。
例子
这三项标准相当于三张滤网,可层层筛选掉那些不属于云计算范畴的东西。让我们来试试效果——来看看下面这些是否属于云计算:
PC系统:第一关通不过,因用户所需资源都在客户端,所以不属于云计算范畴;
iPhone应用软件:若下载到iPhone上可独立运行,与外界仅存在通信关系,则通不过第一关;若依托于网络平台运行,计算和数据资源来自网络,iPhone端仅作为访问界面,则可能进入云计算范畴;
Web网站:通过第一关。若还能通过可伸缩性这一关,将很难通过性能价格比这一关;
上网本:可通过第一关,但它本身仅是终端,若仅用于上网,则属于传统范畴;若用于与云计算设施交互,仅可划入云计算范畴。
广告联盟:通不过第二关。将不同网站的广告组织在一起,形成广告联盟。发布一个广告,可出现在众多网站上。但鉴于公众对广告点击率不高,广告联盟不需要过多伸缩性,也不易实现——因为参与者都是众多的小网站;
超级计算中心:若规模足够大,勉强可通过第二关,但性价比不佳,通不过第三关。超级计算机价格昂贵,在性价比上没有优势。我们认为不是云;
在线Office:规模化运作后易达到云计算要求。例如,今天大家所见的百汇Office,还有Google的DOCS也是。
在线CRM:规模化运作后易达到云计算要求。提供给用户一个月使用成本仅几十元,远优于我们使用传统模式,是云;
IaaS:如亚马逊租用机器的服务,因此这种性价比也非常好,租用一个虚拟机1小时仅需0.1美元,也是云。
PaaS:如微软的Azure,可免费提供25GB存储空间,必定有非常好的性价比,也是云。
云安全:规模化运作后易达到云计算要求。例如360安全卫士,提供给用户完全免费的服务,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有很高的性价比。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速发外链网 » 网页测试就是web测试吗?揭秘网络速度检测的运作机制

分享到: 生成海报